袋式过滤器是一种结构简单、操作方便、过滤精度范围广的压力式过滤设备,广泛应用于化工、制药、食品饮料、电子、水处理、涂料油墨等行业,用于去除液体中的颗粒杂质、悬浮物、胶体等。其核心工作原理基于深层过滤,主要依靠滤袋本身作为过滤介质。以下是其工作原理的详细介绍:
核心工作原理:深层过滤
1. 待过滤液体进入:
需要过滤的液体在泵或系统压力的驱动下,从过滤器顶部的入口进入。
液体首先进入由滤篮支撑的滤袋内部空间。
2. 液体穿过滤袋:
液体在压力作用下,被迫从滤袋的内表面向外表面渗透流动。
滤袋由特定材质(如聚丙烯、尼龙、聚酯、PTFE等)的纤维编织而成,形成无数微小的、弯曲的通道和孔隙。
颗粒截留机制:
直接拦截(筛分): 大于滤袋标称孔径的颗粒直接被拦截在滤袋内表面或表层纤维上。这是最直接的截留方式。
惯性撞击: 液体在纤维间曲折流动时,颗粒因惯性无法随流线改变方向,撞击并附着在纤维上。
吸附: 颗粒通过范德华力、静电吸引等作用被吸附在纤维表面(尤其对微小颗粒和胶体有效)。
深层捕获: 这是袋式过滤器的关键优势。小于标称孔径的颗粒,在随液体深入滤袋纤维层内部曲折通道的过程中,不断有机会与纤维发生碰撞、吸附而被捕获。这使得袋式过滤器能有效拦截部分远小于其标称孔径的颗粒,具有较大的纳污能力(Dirt Holding Capacity)。
3. 洁净液体收集与流出:
成功穿过滤袋纤维层的洁净液体,汇集在滤袋外部与过滤器壳体之间的空间(称为“净腔”或“洁净侧”)。
洁净液体最终从过滤器底部的出口流出,进入下游工艺或储存。
4. 杂质积累与压差上升:
随着过滤的持续进行,被截留的杂质在滤袋内部(主要在内表面和深层纤维结构中)逐渐积累。
杂质层的增厚和孔隙的堵塞导致液体穿过滤袋的阻力逐渐增大。
这表现为过滤器入口和出口之间的压力差(压差)不断升高。
5. 滤袋更换(操作核心):
当压差上升到预设的极限值(通常由压力表显示或系统监控)或达到预定的过滤时间/流量时,表明滤袋已接近其纳污饱和状态,过滤效率下降或流量不足,需要进行更换。
更换过程:
关闭进、出口阀门,释放过滤器内部压力(如有必要)。
打开过滤器顶部的快开盖。
取出内部支撑用的滤篮。
取出已饱和的旧滤袋(通常是一次性使用)。
清洁滤篮和过滤器壳体内部(视需要)。
放入新的滤袋(确保正确安装到位,袋口密封圈与适配器/压环紧密贴合,防止未过滤液体旁通)。
重新装回滤篮,关闭快开盖。
缓慢开启阀门,恢复过滤操作。
关键特点与优势
深层过滤: 纳污量大,使用寿命相对较长,能拦截部分小于标称精度的颗粒。
精度范围广: 滤袋精度选择多样,从粗滤(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)到精滤(1微米、5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)都有。
操作简单: 更换滤袋方便快捷,无需复杂工具(尤其快开盖设计)。
单袋处理量大: 单个滤袋可处理大量液体。
成本效益: 设备初始投资相对较低,运行维护成本主要体现在滤袋更换上。
材质多样: 滤袋材质和规格丰富,可适应各种化学兼容性、温度要求和过滤精度需求。
灵活配置: 可设计成单袋、多袋并联(提高流量)或串联(多级过滤)等形式。
主要局限性
间歇操作: 需要停机更换滤袋。
人工操作: 更换过程需要人工介入(尽管自动化程度在提高)。
固废产生: 废弃滤袋作为固体废物需要处理。
精度依赖滤袋: 过滤效果高度依赖于滤袋的质量和正确安装。
不适用高粘度/高固含量液体: 对于粘度极高或固体含量非常大的液体,可能容易堵塞且更换频繁。
总结
袋式过滤器通过利用滤袋纤维层的深层过滤机制,在压力驱动下使液体由内向外穿过滤袋,有效截留固体杂质。其核心在于滤袋本身既是过滤介质也是杂质收集容器,当杂质积累导致压差过高时,通过更换滤袋即可恢复过滤性能。这种结构简单、维护方便、适应性强的特点使其成为液体预过滤和精过滤的常用设备。
相关资料:
技术支持:
设备咨询前请完善我司工况调查表,以便我司工程师提供更完善的过滤方案!